曾巩在济南干出了这些事关上门不能让他走了

  在济南大明湖的北岸偏东的位置上,有一处坐东朝西的古典庭院,这里就是曾公祠。曾公祠是纪念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曾巩专门修建的。

  曾巩,江西南丰人,被尊称为南丰先生。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,同时还是史学家。公元1071年,在他52岁的时候来到齐州(那时济南的地名为齐州)任知州(父母官)。在他任职二年多的时间里,政绩是非常卓著的,百姓对他是非常拥护的。在曾巩要调离济南时,当地百姓知道他要调走的消息后,大家把吊桥拉起来,把城门关上,不让曾巩走。没办法,他只好在夜里悄悄的离开。曾巩走了以后,百姓便为他建祠以示纪念。

  当时,济南的泉水都汇集在大明湖内,如遇雨季,各泉水及洪水流淌不及时,祸及百姓。曾巩在齐州任知州时,在大明湖北修建了北水门,设置水闸,并根据水流量的多少来决定开闸、或是关闸、或是开闸的大小,使洪水得到了及时的排泄,彻底解决了城北地区常年的水患问题。

  曾巩在齐州期间,积极推行新法,有力地打击了当也的黑恶势力。他还减轻了傜役等百姓的负担,对教育进行了改革,使百姓安居乐业。他还主持了大兴水利,修堤坝、挖新渠,架桥梁等根治了济南城北部长期水患,为济南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  当时,有一户人家,仗着有钱常常欺男霸女,民愤极大,但这家人与许多地方官员拉关系,至使许多官员对他的问题不理不问,曾巩到任后首先将这家人进行了法办。

  趵突泉是泺水的发源地,但是却一直没有名字,人们习惯称为“爆流泉”。因泉池内有三个大泉眼往外冒水,民间就直接称其为“三股水”。曾巩认为“瀑流”之名不雅,并将“瀑流泉”改成“趵突泉”了,趵突泉之名一直沿用到现在。

  作为一名文人,曾巩在治理城市中仍显示出他开阔的政治视野。同时,作为官吏的文人,曾巩在济南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,这些作品都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情。所以说曾巩与济南的渊源是很深的。他在济南的所作所为得到百姓们的一致拥护。

  在曾公祠的的楹柱上,有这样一副对联非常形象地表达了济南人对曾巩的拥护之情。

  他一直渴望着吏治分明,他关心百姓的疾苦。他的这种精神,像历史长空中的一盏明灯。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lwsqw.cn/a/ziyuan/11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