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,有一种特产,人们提起便为之骄傲,可谓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品尝过的人,一定不会忘记其特有的味道,它就是口镇香肠,也叫“莱芜南肠”。香肠是一种利用了非常古老的食物生产和肉食保存技术的食物,将动物的肉绞碎成条状,再灌入肠衣制成的长圆柱体管状食品。香肠以猪或羊的小肠衣(也有用大肠衣的)灌入调好味的肉料干制而成。说到香肠,全国各个省份应该都用类似的食材,从哈尔滨红肠到贵州和四川的麻辣香肠,各自有各自的风味,从口味上来讲有蒜香、麻辣、腊味等等满足了各省市人民的味蕾。说到香肠,山东也有自己独特做法。莱芜香肠旧称为“南肠”,清道光年间开始生产,已有百余年生产历史。莱芜香肠产于莱芜区城北三十里的著名古镇——吐丝口(现为口镇),是山东名吃之一。
在1000多年前,南宋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有“灌肠”的记载,香肠就是由它演变而来。莱芜香肠,旧时也称“南肠”,是饮誉山东省内外的传统名吃,清道光年间开始生产,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。经过漫长岁月的经验积累,莱芜人在制作香肠时会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不同的调味料,搭配出自己喜欢的口感。莱芜香肠的原料,原是一种莱芜当地产的、叫做“莱芜黑”的黑猪猪肉。这种猪通体乌黑,特别好养,母猪产仔多,还不挑食,吃糠咽菜也能长得一身好膘,因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。“拉不尽的莱芜猪,香不过的老南肠”,这首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,正说出了大众对口镇南肠的青睐。南肠在当地被誉为“肴上肴”,其味道特色显著:一是肉醇味香,细嚼慢品,回味无穷;二是药用香料让南肠蝇不叮,虫不蛀,可以较长时间储存,在过去没有冷藏的条件下,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美味的莱芜香肠;三是加入自制酱油,符合北方人偏咸口味。
莱芜香肠选用莱芜黑猪瘦肉和小肠,配料为砂仁、八角、边桂、花椒、石落子等,外加优质酱油。经过刮肠、剁肉、拌馅、灌肠、晾晒、蒸煮等工序,精制而成,风味独特,具有营养丰富,美味清口,增进食欲,健胃理气等功效,并有虫不蛀、蝇不叮、久放不变质等特点,是宴宾和馈友之佳品。民间曾有“香不过的老南肠,拉不尽的莱芜猪”之说。为了保证香肠的口感,灌香肠必须要选用黑猪的前、后腿肉,而肚子上的五花肉是不能用的。一头200斤的黑猪,能用来灌香肠的肉仅100斤左右,经过晾晒后,风干的香肠仅剩50斤左右。在莱芜,香肠是家家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,过年时如果没有香肠下酒,甚至会被认为缺了礼数。
做好香肠,我是最按捺不住要尝鲜的那个。那饱满的一根根香肠,颜色诱人得很,我们家有时蒸着吃,或是拿出一根洗净,一片片切开,和芥蓝一起炒,正月的时候选新鲜大棵的芥蓝,配上喷香的香肠,这道菜一下锅,整个屋子都是香气,或是出门探亲戚时带点,给双方老人点。有时我用电饭煲,做一碗最简单却美味的腊味饭吃。我们做的香肠总能将肥肉与瘦肉的比例拿捏妥当,入口又烫又香,还带着些甜,就着能吃下一大碗饭。莱芜香肠,老济南人冬日里的美味!小伙伴们,你吃过莱芜香肠吗?